不久前,教育部在答復全國政協常委斯澤夫《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》時表示,將通過多種方式注重學生“陽剛之氣”的培養。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,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。
近年來,一些男性青少年追求“奶油小生”式的行為舉止,性格上有柔弱、膽怯、缺乏陽剛之氣的趨勢。這種“陰柔之風”在男性青少年中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。有人認為,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有效控制,必將對青少年今后的成長發展產生危害。政協委員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,表達出很多人的心聲。針對提案,教育部決定采取一些具體措施,多方面入手解決問題。例如,在體育教學上,適度改進體育教學方法、形式,注重學生“陽剛之氣”的培養,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,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,錘煉堅強意志,培養合作精神。同時,還將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、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協調發展。
從教育部的答復來看,更傾向于從體育教育出發解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問題。但也有專家學者認為,體育教育不是問題根源所在,例如很多看起來女性化的男生其實體育成績并不差。男性之所以稱為男性,不單體魄上要有陽剛之美,男子漢精神更體現在胸懷、氣魄、擔當上,這才是我們培養孩子“陽剛之氣”應該關注的重點。
個人成長的過程,也是社會化的過程。培養青少年男子漢氣概,應當從青少年社會化的全過程入手。男性青少年女性化,有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嬌生慣養的因素,有當下教育環境、社會環境的因素。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,父親角色缺位、英雄主義教育缺失、學校教育存在的不足、媒體不良引導等等,都可能給男性青少年的人格成長、個性養成帶來影響。因此,從根本上解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問題,還需要發揮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幾個方面協同育人的作用。(觀 海)